最新期刊

More

112年度獎學金受獎者

台灣科技大學 何宏利
銘傳大學 李嘉理
國立嘉義大學 林福嬌
淡江大學 魏美香
明志科技大學 蔡玉萱
國立政治大學 侯美蓮
國立政治大學 林柔含
銘傳大學 李悅恩
台灣科技大學 陳勤慧
台灣科技大學 陳俞縕
國立台灣大學 梁偉尹
國立台灣大學 白碧蓮
輔仁大學 羅水晶

期刊文獻:中印尼文經協會年刊2016年刊

搶印尼商機 人才是關鍵

作者:文▓陳元翔 圖▓外貿協會培訓中心提供

總統府新南向政策前辦公室主任黃志芳曾公開表示, 「新南向」是一個以「人」為核心概念的新經濟戰略, 期許在5年內,能夠就人才培育、教育、產業、文化、觀光、農業等面向, 與東協各國展開雙向交流與合作關係,將東協與南亞視為台灣內需市場的延伸。


人力資源的養成應該是「新 南向」執行的關鍵重點。 國內普遍欠缺了解東協市場的專才,沒有人才,工商企業界很難擘劃海外市場布局戰略。
有鑑於此,教育部編列新台幣10億元的預算培養人才,其中三成的受益對象為台灣人,主要用來協助大專院校設置東南亞語課程與相關學程、安排台灣學生赴東南亞暑期實習及鼓勵台灣學子申請交換學生專案等目的;另外7成則是應產業需求補助台灣學校廣設技術培訓專班、規劃海外產學合作及成立外籍生獎助學金。
獎助學金部分,為鼓吹東南亞學生來台就學,教育部擬放寬名額申請限制,從2016年97位擴編至182人,每名外籍生每年可領取新台幣30萬元,清寒僑生及研究所僑生亦上調可申請人數。教育部希望透過台灣原有的高教優勢,加上優厚的獎助學金制度,有系統地吸引「新南向」目標國莘莘學子,以及白領階級來台讀書與研習,並以20%的速度逐年成長,由目前的2.8萬人增加到5.8萬人。

東協語系    追風競相成立
為了因應國內「新南向」市場專業人才需求孔急的現象,各大專院校東協語相關學系及研究中心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台北教育大學率先揭牌設立「東協人力教育中心」;台北市進出口公會也搶搭這股東南亞語言培訓趨勢,於2016年7月也開始以「號外!ing!尼來了」為口號,展開印尼語初級班的第1期的課程。外貿協會國際企業人才培訓中心(International Trade Institute, ITI)則自2015年開始,就率先開專班,培育印尼、越南等東南亞語文人才。
以ITI印尼語國企班為例,培訓期規劃2年,頭一年在台灣接受200小時的基礎印尼語訓練,搭配專業經貿知識的學習;第2年則派往目標市場進行10個月的語訓。未來,ITI將加開辦理「新南向市場人才培訓專班」,提供國際貿易實務、行銷技巧、電子商務、「新南
向」國家語言及文化等專業課程,協助台灣業者訓練業務菁英。

台灣高教    在印尼頗富盛名
駐台北印尼經濟貿易代表處(Indonesian Economic and Trade Office to Taipei, IETO)代表羅伯特(Robert James Bintaryo)甫上任時,接受工商時報專訪表示,目前在台灣受教育的印尼學生約計4,394位,過去5年以每年平均14%的速度成長,
代表台灣的高教水準、品質與教育基礎建設頗受印尼學生青睞。對於總統蔡英文積極推動的「新南向」政策,以及培養了解東協市場的專才的措施,羅伯特樂觀其成,並舉雙手贊成。
台灣與印尼自2011年締結「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協議」之後,雙邊高教交流與合作未曾斷過,已辦理6屆的「台灣印尼高等教育論壇」,更是吸引台印教育界高度注意。此次乘「新南向」之勢,羅伯特呼籲台印雙方教育工作者應迅速展開協商,就印尼職系學生教育獎助學金名額的提升、印尼勞工技能的培訓與養成、校際教師與研究人員的交流、國際出版品的合作等議題,深化彼此間的互動關係。

印尼大學    語言派訓集散地
現階段在印尼接受語言派訓的外貿協會ITI學員計有5名,在台灣的教育背景遍及商管、醫療、廠務、行銷與業務,目前在印尼大學(Universitas Indonesia)附設的語言中心(BIPA Programs)學習。
BIPA提供初級、中階及高階3種程度的印尼語課程,每周接受約20小時的語言訓練,時間長達10個月。外籍生入學就讀後先透過分級測驗決定語言程度,再依能力分班授課。
據ITI的5位學員表示,BIPA課程採小班制互動式教學,班上學生以韓國與日本人為大宗,因台灣人數較少,且分布在不同的班級,所以同一個教室出現一位以上會說華文的學生,實屬少數,這樣的情況不僅讓ITI學員可以在短時間內結交異國朋友、接觸他國文化,培養國際觀,更重要的是使用華文的機率相對降低,練習印尼語的機會反而增加,能快速提升印尼語的即戰力。
2016年8月,5名ITI學員在印尼展開學習新生活,在1個多月不算長的日子裡,他們卻經歷了無熱水洗澡、上吐下瀉、陌生人士闖空門、半夜被清真祝禱詞驚醒、穆斯林教師上課上到一半去祈禱等突發狀況,剛開始時雖然感到錯愕,但如今大多都能適應印尼的步調以及練就「銅牆鐵壁」的胃,而且每天都期待有「出乎意料」的新奇事情發生,更重要的是他們都異口同聲表達想在結業後待在印尼投入職場的意願。攤開學員們的日程表,除了既定語言課程外,他們也
參與社團,學做印尼蠟染衣(Batik)、自費請家教,精進自己的印尼語,面對成群結隊的日韓攻勢,競爭壓力排山倒海而來,但他們都知道唯有更努力,才能殺出重圍,出人頭地。
BIPA經理Leli Dwirika表示,印尼大學是全印尼第一個規劃國際語言課程的教育機構,師資完整、課程扎實,是來印尼習得本地語言的首選。BIPA招募的國際學生當中,60%來自韓國,20%來自日本,其餘的則以歐美人士居多,台灣相形之下,仍有明顯的成長空間。

印尼語培訓 建議結合企業實習
從人才供應端來看,「BIPA有針對應屆畢業國際學生安排工商企業界實習抑或是協助他們進入當地職場歷練的機制嗎?」Leli坦言這樣的機制對於想留在印尼工作的國際學生而言,是極為重要的,但受限於印尼法規,持學生簽證到印尼受教育的人士嚴禁任何商務行為,一旦有打工情事產生,將受到嚴厲的責罰(據ITI學員及其他台商表示,印尼人深怕飯碗被搶,都會舉報非法工作的外籍人士,同時又可獲得一筆豐厚的檢舉金,何樂不為)。
因此,BIPA目前沒有協助外籍學生媒合工作的管道,但Leli不諱言這是一個值得探究及努力的方向。由此可見,撇除法規面不談,在印尼學成的台灣業界菁英,即便有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有再高的意願想留在印尼覓職,似乎也只能空有十八般武藝,返台騎驢找馬,冀望遇到伯樂。
就人才需求端來看,大部分在印尼的台商,例如正新輪胎、建大橡膠、大通電子、都不清楚ITI有培訓印尼人才,遑論了解在印尼大學有語言派訓的台灣經貿人員,因此,對於人力資源有殷切需求的台商,面對資訊不對稱、不透明的問題,反而徒增其企業經營的搜尋成本,不利其競爭力的提升。
總的來說,人力資源有供需曲線,依經濟學勞動市場理論,應該會有最適切勞動力人口,但現階段勞動力表現明顯不如預期,人才不能擇良木而棲,企業遍尋不著千里馬,可謂資源閒置與浪費,所以台印雙方應針對此現象積極創造對話的機會,研議解決之道。

印尼台灣學校 華印英三語齊發
泗水台灣學校校長楊順富對此也持相同看法,他表示,現在該校高中部的確沒有安排企業參訪、實習的課程,但不否認這樣的構思對於學生的性向與職涯發展,將產生淺移默化的效果,將來課程規劃將納入考量重點。但楊順富也提到,泗水台灣學校絕大多數的學生是台商子女,將來高中畢業後,也會透過僑外生考試返台接續大學教育,然後再回印尼接手家族事業,為避免產學失衡,楊順富說明現階段已規劃定期舉辦「台印尼產學論壇」,並廣邀業界領袖到校分享實務經驗,讓學生洞悉市場概況,將來能學以致用,不至於和產業脫鉤。
泗水台灣學校是繼雅加達台灣學校後在印尼成立的第2所正規華文學習機構。這兩地台灣學校突破60年代印尼禁設華語學校的窠臼,走過90年代末期排華風暴,是當地台商展現投資實力、奔走遊說下的成果,「印尼迄今尚未核准中國大陸在當地設立華語文學校,」楊順富驕傲的說:「因此,在印尼想學習中華文
化,來台灣學校就對了。」下午1時15分,第1節課上課鐘響後,幾位低年級小女生有禮貌地敲門進入校長辦公室,圍繞楊順富背頌李白的〈靜夜思〉,對於在異鄉求學的她們,這首詩讀來格外刻骨銘心。小女生們吟完唐詩後,楊順富替每位蓋了個章,笑著表示,這裡也流行集點換贈品。

外貿協會推出「新南向人才儲備專班」

為協助廠商培養新南向10國業務布局人才,外貿協會國際人才培訓中心(ITI)特別開辦「新南向人 才儲備班」及「新南向人才短期特訓班」:
一、新南向人才儲備班(90小時): 提供完整的語言與文化認知課程,加上國貿實務、行銷與業務技巧、電子商務等經貿課程,打造全方 位的新南向商務專才。
二、新南向人才短期特訓班(24小時): 專為即將前往拓展業務的企業人士,規劃文化與業務拓展布局實務為主的速成準備課程。2017年將規 劃辦理印尼、越南、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課程。 相關課程內容及報名方式已於2016年11月底公布於外貿協會國際企業人才培訓中心官網,詳參閱: https://www.iti.org.tw。